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增强我国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该战略行动自2011年实施以来,油气及重要矿产勘查取得系列重大突破:16个矿种完成或超额完成5年目标,13个矿种(含后期增补的4种战略新兴产业矿产)完成10年目标,其中金、铅、锌、镍、钨、钼6种矿产在5年评估时已经提前完成。随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我国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引领地质找矿工作向新区、新深度、新类型拓展,潜力评价和找矿预测工作有效地指导矿产勘查,深地、深海探测和航空物探能力显著增强。
1.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明确“358”目标
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石油、铁、铜、铝等消费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到2010年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55%、59%、65%、56%,矿产资源供需形势非常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矿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据此,原国土资源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以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2011-2020年)》,明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进展。新发现10~20个油气资源有利目标区和300处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大中型矿产地,初步形成5~8处大型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建立40个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矿业权市场,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
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锁定重点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富集区并优选目标进行试采。形成3~7个油气资源勘探接续区和10个以上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大型勘查开发基地。建立60个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能源及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较2010年提高3%~5%。建成全国统一高效的矿业权市场,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
力争用8~10年时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累计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新打造一批矿产资源基地,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提高矿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矿产资源利用结构形成油气并举、大宗紧缺矿产和新兴材料资源并举、开源节流并举的格局。勘查开发形成陆海并重、东西并重的空间布局,深化陆域矿产资源勘查并取得新突破,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取得新发现,促进矿产资源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扭转大宗矿产地与消费区分割的局面,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包括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重要矿产勘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三项主要任务,其中,重要矿产勘查以能源矿产、大宗紧缺矿产、贵金属矿产、战略性新兴矿产为重点。2011~2017年,油气矿产勘查投入资金4635.39亿元,完成钻探井数2.4万余口;2011~2018年,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资金2054.1亿元,投入总钻探工作量约12762万米。
2.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硕果累累
2011~2018年,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8年来,除基础地质工作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外,油气新发现一批亿吨级油田和千亿方级气田,页岩气勘查开发实现突破,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及试采取得重要进展,非油气矿产新发现477处大型和584处中型矿产地,铀、钼、钨、金、铅锌、锰、石墨、锂等矿种发现一批世界级超大型矿床。
油气方面,页岩气逐步成为天然气的重要补充,“油气并举”格局初步显现。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在南海圈定11个有利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初步预测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2017年,中国首次实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页岩气调查在重庆、四川和湖北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增探明储量10455亿立方米,并实现了商业性开发,2017年产量达90.24亿立方米。石油新增储量79亿吨,天然气新增储量52023亿立方米,在鄂尔多斯、塔里木、松辽、吐哈等盆地发现13个亿吨级油田和14个千亿立方米级气田。
重要固体矿产方面,新发现和评价了一批世界级大型、超大型矿床,奠定了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资源基础。西藏铁格隆南探获铜资源量1100万吨,成为中国首个千万吨级铜矿床;山东胶东累计探明金资源量4600吨,为中国第一大金矿;新疆火烧云铅锌矿探获铅锌资源量1895万吨,为中国资源量最大、平均品位最高的铅锌矿床;青海夏日哈木镍矿探获镍资源储量118.3万吨,实现自金川镍矿以来的又一重大突破;江西大湖塘钨矿、朱溪钨矿不断刷新世界第一记录;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双尖子山银矿的资源量超过2.6万吨,居中国银单矿床资源量之首;维拉斯托锡矿锡、锂资源量均达大型规模;在新疆奇台黄羊山发现国内规模最大的石墨矿单矿体;西藏扎西康错那洞发现超大型铍多金属矿,伴生锡、钨均达到大型规模;四川甲基卡累计探明锂资源量超过200万吨,成为中国特大型锂辉石矿床;贵州铜仁地区共发现4处超大型锰矿,累计新增资源量6亿吨以上。
在部署的168项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项目中,55项新增资源储量达大中型矿床规模,使得一批资源危机矿山重新焕发生机,平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0余年,稳定职工就业16.5万余人。
2016~2018年实施的整装勘查、矿集区项目,查明了河南小秦岭、江西于都银坑—宁都青塘、内蒙古通辽地区等100余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和20余个矿集区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在整装勘查区或矿集区新发现593个找矿靶区、40余处矿产地。在辽东矿集区、内蒙古赤峰北部矿集区等20余个重要矿集区深部发现了新矿种、新类型。在焦家金成矿带开展的超深勘查科研钻探深达3266米,是目前胶东地区金成矿带发现矿体的“第一深钻”。
据统计,2011~2018年,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油气及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60个。以塔中、库车、吐鲁番、涪陵为代表的油气开发基地陆续建成;以鄂尔多斯、二连、伊犁盆地为代表的一批砂岩型铀矿开发基地基本形成;以山东胶东金矿、辽宁鞍山—本溪地区铁矿、赣西北铜钨矿、黑龙江鸡西—双鸭山地区石墨矿为代表的东部老开发基地,资源储量不断扩大,资源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以四川甘孜地区锂矿、新疆黄羊山石墨矿、新疆和田地区锂铅锌矿新兴矿产勘查基地,以及以青海东昆仑地区镍、金银矿,西藏改则地区铜矿等后备基地为代表的西部新基地不断涌现,东西并重的格局初步形成。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估制度;制定了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指标体系;大型矿山产能占比提高,矿产资源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主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总体平稳,大部分有色金属矿产选矿回收率稳中有升,共伴生资源利用成效明显。
3.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创新与探索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离不开各方的努力,也得益于顶层设计、工作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引领。
为组织实施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原国土资源部、发展和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编制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以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2011-2020年)》,并共同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国家资源产业布局与地质找矿工作部署。此外,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矿产勘查办公室,专门的业务支撑机构——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以及业务指导专家团队,有效带动和指导了地勘队伍、矿业公司、科研院所的矿产勘查和研究。
随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逐步形成,对不同资金的使用方向准确定位。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开展公益性、基础性与战略性地质调查和风险勘查,企业投资以增储勘查为主,兼顾风险勘查。通过公开竞争方式,引入优势企业投资找矿,并出台相关政策,加速资本和技术融合,形成了各类资金统筹部署、合理分工、有机衔接、规模投入的局面。
科技创新的引领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基础地质理论研究方面,建立了“两期三型”成矿理论和针对我国海域地质特点的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成藏理论,创建了构造控沉积—沉积控岩相—岩相控富集—保存控气藏“四控法”页岩气成藏机制和复杂构造区“深水陆棚相页岩、稳定的构造保存、地层超压”页岩气成藏富集理论,建立了“简单背斜、逆断背斜、残留向斜、逆断向斜、基底隆起”五种页岩气成藏模式等,拓展了新的找矿区域。以叶天竺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创建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显著提高了找矿预测可信度,为推进我国找矿突破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方法体系。
找矿重大成果激励机制的建立,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实现利益共享。青海、贵州、云南、新疆、黑龙江、山东等省(区)持续加大省级财政投入,通过设置项目、配置精良设备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国有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
4.找矿突破仍面临严峻考验
尽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地质找矿进展。
随着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需求不断加大,水工环等地质工作不断加强,矿产勘查投入持续减少,占地质勘查比重逐年下降,导致大量从事矿产勘查人员转型。
基础性公益性工作由于资金量越来越少,而且主要以面积性1∶5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为主,用于异常查证和矿产检查的力度较小,商业性资金跟进意愿不强,没有形成“无缝衔接”。
钻探工作量急剧减少,新发现矿产地由2012年405处降至2018年的123处。锡矿、铁矿等完成“358”目标任务难度较大。
“十一五”以来,尤其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尽管各重要矿种均提交了大量资源量,但这些资源量要转变为可供开采的储量还亟需加大深勘精查力度。尽管我国在矿床学和找矿预测理论方法等方面有诸多创新,但对于不同矿种和成矿类型的矿集区,仍需要深入了解成矿的动力学背景和深部过程、成矿作用及时空规律,对于需要精准定位的深部找矿工作,更需要精细刻画矿床深部三维结构。目前,很多物化探探测技术的理论探测深度看起来足够深,但由于我国金属矿产地质条件复杂,其有效性大打折扣。
虽然国务院陆续出台了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权益金制度改革等相关文件,但矿产资源法和3个配套条例尚未进行系统修改,目前的一些规定已经不适应当前勘查工作的实际需求,迫切需要对整个矿业权管理制度进行系统性完善。在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过程中,由于权益金制度相关细则尚未明确,管理部门出让探矿权日益谨慎,企业获得探矿权的难度提高。此外,受到权益金制度影响,部分财政出资的优质探矿权不能及时向社会转让,已有矿业权周边资源难以整装利用;部分地区环境保护“一刀切”,导致社会资本对进入勘查领域持观望态度。
5.进一步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5年取得的成果和下一步工作曾作出重要批示:找矿行动取得重大进展,应予肯定。要继续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尊重科学规律,创新思路和机制,更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力量,加大矿藏特别是国内矿藏深勘精查力度,进一步提高国家能源资源保障能力。2019年1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对2019年自然资源工作的批示中,再次强调“要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查”。
2019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指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加强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是2019年部重点工作的一部分。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对部地质勘查管理司2019年工作的批示强调,要把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作为头等大事。
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司长鞠建华对我国未来的资源形势作出了5个重要基本判断。一是经济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空间使得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二是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产生产国、消费国、贸易国的状况将会持续;三是矿产资源储量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依然突出;四是矿产资源综合进口依存度高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五是矿产品市场价格持续震荡对资源有效供给影响将长期存在。
基于此,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有关专家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下一步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持续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预计2020年,我国的石油、铁矿石、铜、铝等矿产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60%、80%、70%、56%以上,到2030年对外依存度预计达70%、85%、81%、61%左右。因此,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持续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需求,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两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丰富完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推进地质找矿转型升级,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坚持深浅并重、陆海并重,清洁能源矿产、战略性新兴矿产和大宗紧缺矿产并重。三是坚持地质潜力、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调查评价模式,服务方式上由专业性报告和图件向提出综合解决方案和综合性规划、布局,提供综合性图件服务转变。四是大力推进绿色勘查和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及综合利用,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五是进一步发挥好专家咨询指导作用。
加强深部找矿。根据全国资源潜力评价评估报告,我国重要矿产资源2000米以浅的预测资源量都在已探明资源量的两倍以上。
推动深部找矿,一要优化深部找矿空间布局。提高矿产勘查集中度,向大型矿产勘查开发基地、矿集区和整装勘查区集中,向已发现有大型—特大型资源潜力的矿产地深部和外围集中。
二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进行成矿地质体、矿体的空间立体预测、定位预测和定量预测,科学预测深部矿体的空间位置、产出状态与资源潜力。
三要充分发挥理论和模型找矿的作用,尤其是加强已建立的25种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通过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综合探测研究,探讨不同层次深部过程的驱动机制,阐明深部成矿机理。
四要创新、研发、推广适合中国特色的深部找矿技术。研发推广使用大深度、抗干扰、高分辨率的物探技术,总结适用于不同地区深部矿产预测的地球化学方法,加强大深度钻探技术及装备在深部矿产勘查中的推广应用。
五要进一步创新找矿新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勘查要素的积极性。地勘单位要发挥好找矿主力军的作用,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预测和发现矿产资源的能力和水平;矿产政策方面,要制定有利于保护企业正当利益的政策,允许和鼓励国家投入进入已设矿业权范围开展深部找矿预测;在勘查投入上,企业要发挥好勘查主体作用,加大投入开展增储勘查。
六要加强深部找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深部找矿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成果的培训,深化研讨与推广实践;加强科研院所、地勘单位与高等院校之间的产学研结合和协同创新;有针对性地分类组建和培育一批深部找矿专业技术队伍和领军人才。
推进绿色勘查。通过在整装勘查区和矿集区部署一批绿色勘查示范项目,引领商业性绿色勘查。倡导落实《绿色勘查行动宣言》《绿色勘查指南》,大力总结和推广绿色勘查典型经验。修订完善固体矿产勘查规范及地勘项目预算标准,研发推广绿色勘查技术方法,引入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对已有的环境损害进行调查评价和工程修复。
注重综合调查评价。要由过去注重数量向注重数量、质量、生态综合评价转变,由过去着重于调查地质潜力向地质潜力、开发条件、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好几方面的关系,促进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国内必要的资源保障是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压舱石”。保持足够的勘查投入,确保重要矿产资源的自给能力。国外则需要在重点地区围绕重要战略资源加强研究,引导企业走出去获得矿业权。
统筹矿产勘查与环境保护。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政府和民众共同关心的焦点之一。需要重新树立矿产勘查行业风范,大力推广绿色勘查。
统筹矿产勘查与矿产储备。部分位于环境脆弱区或自然保护区内的战略性矿产地,以及当前开发技术不可行或开发不经济的特殊矿种矿产地,可能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募集足够的勘查投入,因而需要国家财政资金的参与和扶持。这些潜力较大的矿产地,通过财政专项完成普查工作后,可转为矿产地储备,留待以后勘查、开发和利用。
统筹好老区与新区。加强老区深度挖潜,在外围与深部进行“深勘”,增加资源储量,带动资源型城市发展;加快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勘查,进行“精查”,加速发现新区,提供新的找矿靶区。老区与新区有序衔接、互为补充,保障能源资源供应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大宗支柱性矿产、紧缺矿产与新能源新材料矿产。主攻矿种由大宗支柱性矿产、紧缺矿产向大宗支柱性矿产、紧缺矿产与新能源新材料矿产并重转变,加大对大型能源资源基地重要矿产和周边配套矿产的勘查力度。
(该文章转载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 http://www.cgs.gov.cn/)